第32节(1 / 2)

千杯 静安路1号 7075 字 2022-05-14

沈朝文私下也总结过自己的问题。他知道自己的性格确实有点轴,他也想解决他们的问题,如果姜默无法被改变,他可以先做出让步和调整,去适应对方的节奏。可忙碌的工作、生活,让沈朝文根本无暇去好好处理他们的问题。

沈朝文能感觉自己那段时间的心态已经有些失衡了。生活本身的琐碎,工作的压力,加上感情的问题都让他十分疲惫。

转折点是那次同学聚会。

聚会发起人是沈朝文上一届辩论队的队长,来的人都是当年一起打辩论的战友,大家关系很好。他们都是法学院的,但因为细分专业不同,做的行业也千奇百怪的。反正那天桌子上的那群人干什么的法律民工都有,公检法的,刑民商的律师,要什么有什么。饭桌上,沈朝文左边坐了个一个在做离婚律师的师姐,右边是一个在检察院的师弟,他左耳朵听师姐讲天天看夫妻扯皮的心得感悟,右耳朵听师弟抱怨被告人嘴里几乎一句真话都没有……听了会儿,左边的言论渐渐开始吸引了沈朝文的注意力。

他听了会儿就开始沉迷师姐聊的那些狗血婚姻故事了,那些故事太深入人心,很戳沈朝文的痛点。

最后师姐讲了个听来的故事。一对工作都很忙,性格也都很强势的夫妻,分分离离三次。他们有共性,有个性,个性中不同的地方让他们分开数次,共性中相似的地方让他们不断重聚。

沈朝文听得恍惚。

有人评论一句,两个性格强势的人在一起就是灾难,如果都不想改变,谁退一步都会觉得划不来,不该结婚。

师姐反驳道:“难道不结婚人就不改变了吗?人总要因为各种事情成长的,改变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就看你为对方改变的是习惯,还是自我。”

改变的是习惯,还是自我。

沈朝文因为这番话心中一动。

或许成长都是需要改变的。不能永远只看到对方的问题,自己也需要做出调整,做出改变,“变”本身没有那么恐怖,就看变的是什么,看你想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席上有人问那位师姐:“做太久离婚律师会不会变得不太相信爱情?”

师姐噗嗤一笑:“怎么讲这么傻的话,爱情和婚姻不一样,爱情和婚姻是两回事,婚姻是制度。”

沈朝文忍不住接了句话:“我有时候会觉得,爱情也需要制度,任何关系的维系都需要一些规则,这是从自由到建立契约的过程,不是吗?”

师姐笑着说:“或许吧,我不反驳你。但我个人认为爱情是自由的,感性的,可贵的,没办法被定义的。”

沈朝文低头想着她的话。

读书时和师姐就有点暧昧的师哥又笑着问:“嘉媛,你每天看婚姻里的一地鸡毛还这么乐观吗?”

师姐笃定地点头:“我试着把别人的反面教材当成错题本,用来纠错。看得越多,越会觉得真情可贵,大概是比较奇怪的角度吧,但别人的失败,确实会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感情。”

师哥打趣道:“嘉媛,你今天有点感性,不像你啊。”

师姐瞪对方一眼:“李垣,你不懂爱情,你注孤生。”

师哥说:“我等你。”

众人哄笑。

不知为何,沈朝文被那位师姐的话深深触动。

他回想了下自己工作……无止境的加班,出差,没办法照顾伴侣和自己。很忙,很累,好像已经失去了一部分自由。这两年来,随着跟姜默的矛盾变多,沈朝文时常会考虑,要不要换一种生活方式。

沈朝文低头想了想,突然就有了个大胆的想法。

他试探着去问师姐:“我有个朋友有转行做离婚律师的想法,他以前做非诉,没什么经验,师姐,你能给点意见吗?”

师姐嘴角一抽:“别拐弯抹角的,你那个朋友是你吗?”

沈朝文点头:“哦,是我。”

师姐不解:“我听说你并购干得很好啊,辞职一次又跳进去还是天天做核心案子,你做得蛮好,转行做什么?”

从非诉转到诉讼,从谈判桌转到律师席,这跨度确实很大。

沈朝文答她:“你给我讲讲吧,我很好奇。”

师姐和他对视几秒后,笑着凑近给他分享了做这行的心得体会。

一个月后,想要彻底改头换面的沈朝文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他再次从那家很多人想进都进不去的律所辞职,告别过去天天出差熬夜的高强度工作,找了一家口碑不错的中型所入职,从最简单的工作干起,立志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离婚律师。

那一年的沈朝文对未来充满希望,很高兴自己以后可以不用老是出差,能留出时间来多照顾家庭,多陪陪男朋友。

而姜默的事业在那一年糟糕透顶,他甚至遇到了一件再过三十年也还是会觉得恶心的破事。那件破事跟沈朝文那年的生日有关系,但姜默实在不想跟沈朝文坦白为什么那年忘记了他的生日,只能在心里烦恼了整整一年。

第34章

都说下坡路要好走些,但姜默并不这样觉得。他的那条下坡路不仅仅是下坡,还有很多障碍,有的能避过去,有的则是想避都避不开。

碰上姜启东生病那事儿的时候,是姜默第一个本子孕育的关键时期。唐李那会儿其实已经跟一个投资方谈得差不多了,跟姜默碰头商量好以后,唐李转头又去找了找那个罗总敲定后续的事,妥了。结果第二天跟姜默通气的时候才知道,他的姜导没办法拍这个电影了,父亲生病,他是无论如何都是要去守着的。

姜默不想让那个本子搁浅,毕竟前期已经做了一些努力,不能让已经找来的那些人失望,他坚持让唐李推进下去,就算把剧本卖了也行。本子是卖了,但压在人家手里不见天日,就那样黄掉了。

一个不太好的开头似乎注定了之后的坎坷。

等自己的事情理得差不多了,姜默再整理好心情出去重拾梦想时才发现,市场变差了。

大环境是能影响生计的,市场不好,能分的蛋糕就变少,那样直接决定了像姜默这种新导演的机会也变得更少。在行情整体不好的情况下,新导演的项目嘛,有十个黄十个。

碰壁的时候居多,什么倒霉事儿都遇上过。拍一个长片拍到一半,投资方倒闭跑路了,凉。挑到一个类型片,和制片人见面,这个不满意那个不满意,聊来聊去,黄了,最后定了别人。自己喜欢的本子更惨,被人质疑来质疑去,说不接地气啊,太晦涩,市场不会喜欢的。

残忍的市场规律和姜默心里的艺术标准是冲突的。如果不妥协,你就是没片子拍。妥协了,还是够呛。也想过去求求人,想了想,没拉下脸去,他不是那种性格的人。

人被否定太多次的时候,会陷入自我怀疑。

心碎过无数次,但姜默没想过放弃。

好在他什么都会一点,能干点兼职,也不算太停滞不前。没片子拍他就写剧本,偶尔去给别的项目做做兼职,做个后期,做个场记,摄影他都做过,反正有活儿就去。只要是片场,是电影的活儿,他都去,毕竟今时不同往日,人总不能闲着。

一直待在那个圈子里,至少是不算脱节的。有人打趣他说转行算了,别的也做得不错,姜默也只能笑笑,不解释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