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九章 天风荡荡(2 / 2)

大汉觉主 远风居士 3577 字 2022-08-15

刘远风在凤栖苑内已经成了绝对的名人,如今是再也不会有哪个凤栖苑的人不认识他,更不会有人敢欺负他了,对他的称呼也都变成了“海生公子”。

可与之相对的是,几乎所有的姑娘们都想找机会把刘远风拉进自己的房中“聊聊天”,或者一边抛着媚眼,一边央求刘远风为自己作首诗。以至于刘远风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敢轻易离开清波水榭的范围了。

而且拜当日午宴上那些宾客们所赐,凤栖苑的花榜状元若晶姑娘身边出现了一个年轻小生的消息,几乎瞬间传遍了整个陈州城,各种添油加醋的八卦消息更是满天飞。

这可是艳姐一直想要极力避免发生的情况,可惜她如今已经堵不住那么多人的嘴了,只能在心里默默祈祷这些“谣言”不要传到陈奇松的耳中。

但这样的祈祷只能是自欺欺人了,天中端阳节后没过几天,陈奇松就再次驾临了凤栖苑,当然他还是轻装简从地自后门悄悄进来的,而且也是进门后直接走进了清波水榭。

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他并未提前派人知会凤栖苑,而是由太子府的人亲自来提前清街,等到陈奇松的马车到了后门外面的时候,才有人敲开了凤栖苑的门,让杂役去通知艳姐和若晶……

“奴婢参见殿下!”

接到消息后急匆匆跑到清波水榭的艳姐,气喘吁吁地向陈奇松施礼,心里庆幸着自己还没真的老,起码腿脚还算利索,及时赶在陈奇松前面到达了清波水榭的门口迎接他。

“参见殿下!”

若晶也向陈奇松行礼。而刘远风和其他的杂役、侍女们一起远远地站着躬身施礼。

“你去忙吧,我就是来跟若晶聊聊天,不需要你在旁边。”

陈奇松并未让众人免礼平身,而是先面无表情地跟艳姐说了这么一句。

“是,奴婢告退!”

艳姐虽然知道陈奇松来者不善,但此刻她更不敢违背陈奇松的意愿,只得担心地给了若晶一个眼神,意思是让她小心应对,然后便转身出去了。

“你知道吗,整个大陈帝国境内,莫说这凤栖苑,就算是那些王侯家的贵妇和千金大小姐们,见到本殿下,也没谁敢不自称奴婢的,只有你是例外。”陈奇松板着脸对若晶说道。

“若晶虽身在青楼,但并不自认就比那些贵妇和小姐们低贱,又何必与她们相比较,不过若是殿下喜欢若晶也自称奴婢,那若晶可以从命。”若晶保持着躬身施礼的姿势答道。

“哈哈,好,不愧是若晶,本殿下今天就正式特许你在本殿

陈奇松突然大笑了起来,一边说着一边走向了里面的小楼,四名贴身侍卫则紧随其后。

“谢殿下!”

若晶直起身子,看着陈奇松的背影,微微皱了皱眉,心道该来的还是来了。

黄儿也一脸担心地看向若晶,若晶则冲着她微微笑了笑,示意没事,然后便跟着陈奇松走了进去。

在清波水榭小楼的主位上坐下后,陈奇松的几名侍卫也跟着站在了他的身后。若晶亲自上前给陈奇松斟了茶。

陈奇松轻轻品了一口茶,眼睛看着茶杯里的茶水,嘴里说道:“今天我只想听听琴,不需要别人伺候,都出去吧。”

就这样,无论是黄儿、刘远风这些凤栖苑的人,还是陈奇松的贴身侍卫们,都立即退了出去。

那四个陈奇松的侍卫出门后便立即守在了门口,意思很明显,除非有陈奇松的命令,否则谁也别想进去。

刘远风跟着黄儿守在门外,忍不住小声问道:“黄儿姐姐,那个人就是太子?他会不会欺负若晶姐姐啊,怎么我感觉他不像好人呢?”

“嘘,别乱说话。”

黄儿做了一个禁声的手势,却没有回答刘远风的问题。可是她那一脸担心的表情对于已经恢复了许多智商的刘远风来说,无疑等于给出了答案。

于是,刘远风见没人关注自己,便悄悄离开了这里。而包括黄儿在内的所有人,此时的心思都在若晶身上,自然都不会在意刘远风的悄悄离开。

“殿下,您想听什么曲子?”若晶坐到自己的琴案旁问道。

“凤求凰。”陈奇松微微一笑,淡然答道。

若晶听到这个曲名,心中也是一紧,不过表面上仍然非常平静,轻抚琴弦,优美的琴声缓缓飘出……

一曲终了,若晶双手轻轻按住琴弦,耳边传来了陈奇松的声音。

“今日你的琴声与往日相比有些不同啊,往日是心如止水、无欲无求,今日却有些心绪不宁啊。”

“殿下突然驾临,若晶未能提前有所准备,怕对殿下有所怠慢,心中有些惊慌,让殿下见笑了。”若晶向陈奇松施礼答道。

“是吗,这话如果是别人说,我会信,但若晶说的话,我就不信了。”

陈奇松冷笑了一下,一边说着一边站起身,缓缓走到了若晶的身前,又俯下身,盯着她的眼睛,凑到她面前继续说道:“你是唯一既不怕我,又不巴结我的人,而这也是我喜欢你的原因。”

“殿下,您是国之储君,手握大陈千万黎民的生杀大权,若晶一个流落风尘的弱女子,又怎么会不怕殿下呢!”

若晶虽然眼中有些惊慌之色,但回答的仍算镇定。

“怕我?哈哈,如果你今天真的怕我了,那就说明你心虚了,也说明最近的传言是真的,你在这凤栖苑里喜欢上了一个小龟奴?”陈奇松冷笑着说道。

炎黄文摘:以大陈帝国凤栖苑为代表的高级风月场所,在九国割据时期最为繁荣。众多官员、贵族、雅士、文人成了其中的常客,而这些人也在寻欢作乐之余留下了众多诗文墨宝,后世曾有人将这些创作于风月场所的诗文搜集整理,再筛选出堪称佳作的三百余篇编辑成册,命名为《青咏三百首》。而人们很快便发现,这类诗作中除描写风花雪月及女子之美外,最多的类型竟是抒发怀才不遇或生不逢时的作品,由此可见,当年真正长期流连于烟花之地的文人雅士们,多是仕途不顺者,而他们躲进风月场所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或是为了忘记烦恼,或是逃避政治斗争,或是为了迷惑政敌等等,不过最终却都成了后世茶余饭后的谈资。——摘自《历史轶事拾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