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一章 洞房花烛夜(2 / 2)

大汉觉主 远风居士 3808 字 2022-08-15

“陛下,今日是您册封皇后的大典之日,今夜您应该在皇后姐姐那里,臣妾绝对不能让您进来!”崔月芸在门内说道。

“芸芸乖,今日也是我们的新婚之夜啊,你不能让你的夫君吃闭门羹啊!况且我跟若晶在魏郡便已经正式成婚,今日只是补了一个庆典而已,而咱们才是真正的大婚之夜!”

刘远风无奈地劝说,不过他又不好说是若晶也不让他进门。

“请陛下恕罪,无论如何,臣妾绝不能在今夜与皇后姐姐争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还请陛下不要为难芸儿!”崔月芸又说道。

刘远风知道崔月芸一向是外表柔弱却内心刚强,不管什么事情,一旦有所决断就宁死也不会更改,便只得垂头丧气地离开了。

按照大汉的规矩,皇帝也是有自己独立的寝宫建章宫的,并不需要一定在哪个后妃的宫中过夜。

不过,堂堂的大汉皇帝,一次娶了两个大美女,当夜却要独守空房,这要是传出去的话,就算是以刘远风的神盾级脸皮也是会有些难堪的。所以他并未回人多眼杂的建章宫,而是干脆偷偷跑到了幼时常去的乾坤楼,在这里面陪着众多典籍睡了一夜。

虽然刘远风一厢情愿地以为这一切不会有人知道,但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更何况这皇宫之中又哪有什么秘密可言。

没过多久,大汉皇帝新婚之夜连吃两个闭门羹,只得偷偷跑到藏书楼睡觉的“光荣事迹”就被传扬了出去,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了炎黄大陆上人们的谈资笑柄。

后世曾有野史作家做过统计,千古一帝刘远风流传到民间的轶事笑柄甚至远超历代昏庸之君和亡国之主,数量上位列第一。

就在大汉举国欢庆新年与皇帝大婚之喜的时候,千里之外的齐城内却是一片缟素。

大齐天保二十五年元月初三,也就是刘远风大婚庆典的两日后,已经在病床上躺了一年的老皇帝齐明贤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他在最后的回光返照时勉强清醒了一下,给跪在病榻前的太子齐思瑾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善待你的兄长……”

在朝中重臣的支持下,大齐太子齐思瑾在当日夜里便于齐明贤的棺椁前正式宣布继承皇位。

而早在齐明贤陷入神志不清的状态后,在储位争夺中落败的大齐皇长子礼亲王齐思嘉就已经逃出齐城,躲进了自己远在河中郡的封地之中。

正是因为忌惮齐思嘉趁机作乱,齐城内的文武重臣们在老皇帝殡天的第三日就提前举行了正式的登基大典,让齐思瑾名正言顺地继承了皇位。

而这时候,远在自己封地里的齐思嘉才刚刚得知他父皇的死讯,根本来不及做些什么。

齐思瑾登基之后,立即追谥齐明贤为大齐孝和皇帝,定第二年改元武平,同时对拥立自己有功的大臣们和潜邸的心腹们大加封赏。

其中,韩凌宇被直接授予侍中之职,职位仅在丞相之下,深受齐思瑾的信任,随时陪侍驾旁商议国政,成为大齐新一代权贵中最为年轻且炙手可热之人。

而那些之前投靠了齐思嘉的老臣们则迅速被清退出了朝堂。一朝天子一朝臣,大齐的朝堂之上,也是一批新人换旧人。

齐思瑾新君继位,为了展现出新气象,还是比较勤劳的,近乎每日都要上朝议政。

“先皇殡天,今日就要大殓,朕的皇长兄礼亲王可已回到齐城?”齐思瑾在朝堂之上问道。

“回陛下,礼亲王尚未回到齐城。”大齐礼部尚书严青出班奏道。

“那他的车驾如今到了何处,还有多久能到齐城?”齐思瑾又问道。

“回陛下,礼亲王……并未起程,此刻仍在河中郡封地之中。”严青硬着头皮答道。

“什么,难道是礼部尚未将先皇殡天之讯息告知礼亲王?”齐思瑾再次质问道。

“回陛下,先皇殡天当日,礼部即已派快马以八百里加急将讯报送往礼亲王封地,并传陛下旨意令其回齐城。但礼亲王回复身体有恙,难以成行。”严青立即答道。

“什么!岂有此理!先皇驾崩,礼亲王乃是先皇长子,岂能不来拜祭,难道他连父皇的丧礼也不想参加了吗?”齐思瑾怒道。

严青与一众大臣们纷纷跪伏在地,无人敢出声。他们都知道齐思瑾这是在明知故问,为的就是在众人面前进一步搞臭齐思嘉的名声,同时为进一步处置齐思嘉做准备。

这种手足相残的事情在大齐历次皇位交替之际可谓是经常发生,没人敢在这时候多嘴,可大臣们中竟然真有一个愣头青跳了出来。

“陛下,礼亲王齐思嘉在先皇病重之际不思床前尽孝,竟不经批准,擅回封地。

如今先皇驾崩,礼亲王又不顾陛下传召,滞留封地,不肯回来祭拜先皇,甚至私聚兵将,打造盔甲,扩充私兵,此乃不忠不孝之举,有谋逆之嫌,绝不能纵容!

臣请旨提一军禁卫,前往河中郡礼亲王封地,剿平其私军,擒拿齐思嘉回齐城严惩!”一个年轻的身着中等武官制服的大臣出班奏道。

炎黄文摘:在迎娶崔月芸为皇贵妃之后,刘远风同时下旨大赦天下,并特地将杨氏一族残存之人全部赦免,并改赐为崔姓。而此时尚存的杨家之人在张冰的长期搜捕下本已所剩无几,嫡系传人更是只剩崔月芸一人。杨氏族中不坚定的跟随者早已脱离杨家自寻出路,远支旁系中未被抓住者也多已隐姓埋名远遁他乡,剩下的只有跟随崔月芸的一部分死忠之人,可这些死忠于杨氏之人此刻效忠的对象只能是崔月芸,他们又深知崔月芸绝无复国的想法和本事,这时见能有如此结局也都只能接受。至此,持续一千多年的刘、杨恩怨竟然就这么彻底了结了,杨氏一族最终连姓氏也成了历史。——摘自著名野史作家彭慧神著《戏说汉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