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1节(1 / 2)

复活帝国 火中物 6437 字 2022-09-07

在这由高能粒子组成的空间中,没有任何手段可以形成透视效果。

所以,他只能先用肉眼来观察眼前的平面景象,然后再在脑海中迅速地完成直觉计算,透过现象看本质地“预见”到后面的平面。

再考虑到飞船此时的惊人速度,就意味着,他平均每秒必须在脑海中进行超过一千次的直觉运算,且不能有丝毫失误。

约莫两个多小时后,他做到了。

他成功冲出了由源太阳的日冕层在第一轮爆发中对外释放的交织带状冲击波,得到了短暂的喘息之机。

这一次,他的前路变得稍许轻松。

拦在他面前的,是炸开的色球层。

色球层的温度低于日冕层,周边的温度并不夸张,接下来的光球层与对流层也一样。

任重只需要躲开在更里面的对流层爆炸的诸多运输舰释放出来的冲击波,就能安然无恙地继续前进。

运输舰的引爆方案完完整整地装在他的脑子里,他甚至都不需要睁眼去看,纯粹靠着记忆就能轻松推进。

时间又过去数个小时,任重无惊无险地接连穿过膨胀炸开的色球层、光球层与对流层,开始进入辐射层。

虽然运输舰是在辐射层之外的对流层中爆炸,但这辐射层本身就极为不稳定,温度情况也跨度极大,从150万度到1500万度之间浮动。

并且,运输舰中的核聚变物质爆炸之所以能让源太阳发生超新星殉爆,正是因为在对流层从释放的外来能量撞进辐射层,完全打破了这片区域的平衡,制造了诸多极端现象。

面对危机四伏的辐射层,任重又已经失去了引爆方案的引导,必须如同穿过日冕层时一样,再次依靠直觉的判断与自身的精准微操来化险为夷。

但他依然没有犹豫,而是继续往前扑去。

对于正常且健康的源太阳而言,辐射层占据了约莫70%的半径,是整个源太阳中最主要的几何组成部分,也注定了任重这一段路必须走得最久,更最考验他的耐力。

他不断地冲锋、转向、前进。有的时候,在突然面对前方迎面而来的完整的成块的巨型高温团时,他甚至不得不一百八十度地掉头转向,通过迂回来暂时避其锋芒。

时间整整过去十余个小时,任重在脑海中至少完成了高达五千多万次的直觉预知。

他终于冲破了辐射层的封锁。

现在,摆在他面前的,是最可怕,但却又最容易对付的核心区。

曾经的源太阳核心区的平均温度是1500万度,这里没有低温区,看似最危险,最不可能通过。

但在受到辐射层中的外来紊乱能量的挤压冲击后,核心区早已在超高速的反应中自行撕裂崩散开来。

源太阳的核心变成了数千万块,每一块都在膨胀,每一块的相互间都有缝隙,就像一个由石榴籽组成的石榴。

而任重,便能顺着石榴籽之间的缝隙,一直前进。

他晃眼瞟了一下单人飞船的能量储备状况,确定还剩下30%的能源。随后,他毫不犹豫地启动了护盾系统的过载状态,开始了最后一轮冲锋。

他并没有考虑返程的能量需求,因为直觉告诉他,不需要。

此时的他,有着最完美的计算能力,最精准的直觉判断能力,还有人类史上最强的原生躯体带来的抗加速度能力,这种种能力聚合在一起,又赋予了这艘飞船人类史上最强的三维空间飞行变向机动能力。

他接二连三地穿越无数冲击波的阻挡,一次又一次精准地切入到每一道缝隙之中。

随着飞船的储备能源不断降低,他与静止亚空间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再也没有任何意外因素可以阻止他了。

第671章 进入静止亚空间

那是一个浑圆的球状体,圆得如此完美,无可挑剔。

它静静地伫立在光芒中,不动如山,亘古以来。

即便已经万亿年过去,但某种意义上,它依然是地球人类迄今为止在这宇宙里制造的最尖端的科技产物。

在它的周围充斥着最纯粹的高能粒子流。

这些粒子流在它身周组成了一个不算巨大的球体,又在对外疯狂地释放能量。

人类用温度来标定微观粒子的运动速度。

正常的恒星星核的平均温度是1500万度左右。

但此时此刻,这里的微观粒子的运动速度早已超越了正常的恒星星核的标准。

如果非要用温度来衡量,那么这是1000亿度以上,万倍于正常的恒星星核。

并且,不同于稍外层的石榴籽结构,这里的高能粒子流完全没有死角。

正是在这一小方区域内的高能粒子流提供了超新星大爆炸的核心能源。

原本应该还有数十亿年寿命的源太阳的漫长生命周期被压缩到了这一瞬,全部释放。

当温度超过某种临界值之后,微观粒子的碰撞强度会变得异常惊人。

当然了,如今赤锋族的超高能粒子对撞机甚至能制造出千亿分之一的普朗克温度,这区区1000亿度并不算什么,没什么研究价值。

这里真正有价值的,正是在这一片区域中,因为抵挡高能粒子流的冲击而在三维宇宙中显形的静止亚空间。

如今,这最后的高温核心是挡在任重前路上的最后拦路虎。

但这算不上什么。

他的这艘单人飞船的设计性能足以突破拦路虎的封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