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节(2 / 2)

旁支嫡女 春未绿 6693 字 2022-09-09

若是以前的方惟彦,必定要讲些大道理,现在他倒是坦然:“恩师推我去,我不能不去啊。”

原来是陆如法让他去的,蜜娘感叹:“真是朝中有人好做官。”

方惟彦笑道:“若我不行,恩师也不会推荐我呀。我若是个无才无得的,皇帝也不会同意啊,固然,有运道不假,但终究还是要有这个能为才行。”

“这倒也是,不过,这五位皇子将来也许都要就藩,你可不能厚此薄彼啊。”

蜜娘这是在提醒他,尤其是后宫,能生下来,养不养得大又是另一个问题。

你也不能全部下注在皇后的肚子上,最好是在其他五位皇子中,可以看看哪位最有可能,当然,到了他现在这个地步,好不好的,别人一般看不出来。

方惟彦赞许道:“你说的有理,我受天子之意,只教好我的学问就成。”

“不是只教学问就好,你不知道虽然这是个好差事,但是走的太近了,未免有结党嫌疑,若是疏远了,将来这五位中万一有一个登上天子堂,那你就等着穿小鞋吧。我知晓你这个人聪明,可是后宫的事情很难说的,夏皇后虽然年纪正好,但是这孩子还未生下来,是男是女都不知道,即便生的是皇子,要长大,至少也要十几年。”

不能过早下注在皇后身上。

方惟彦心道,难怪以她之能在宫中长宠不衰,真是有真知灼见的。

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任何时候都有希望。

夫妻夜话一回,次日又有宫宴,随着方惟彦出众,蜜娘也不似以前为了打入圈子还要给大佬们画画,现在她自己进宫就行。

谁知刚一进宫,便见皇后娘娘身边的人过来请她去。

蜜娘不免跟这个小宫娥打探道:“为何娘娘让我去呢?”

这小宫娥道:“上次娘娘就在皇上面前夸了您,原本早该宣您进宫说话的,但是娘娘身子不便,如今知晓您要进宫,就特地派奴婢在此等候。”

“原来如此。”

蜜娘跟着这小宫娥去了坤宁宫。

现在的坤宁宫重新装饰过,比起阮皇后在的时候的肃穆,倒是多了几分活泼。

尤其是廊下挂的宫灯,俱是西瓜灯,倒是极好看。

小宫娥见蜜娘看西瓜灯,想着她方才出手大方,不禁道:“这本来是夏季有的,但因为我们娘娘欢喜,皇上特地让人寻来的。”

皇家嘛,总是与众不同。

蜜娘莞尔:“真是好看,若是再水上,必定是如芙蓉出水,亭亭玉立。”

再次拜见夏皇后时,她虽然眸子稚气,但却多了一丝难以看清楚的东西,蜜娘心想这就是在宫里的代价吧,三岁小儿都知道看脸色行事。

夏皇后对她很是客气:“给方恭人赐座。”

蜜娘连忙推辞,夏皇后笑道:“不知怎地,我见了方恭人就仿佛以前认得一样,好生亲近。”

“那是臣妾的福气了。”蜜娘恭敬道。

夏皇后和身畔的嬷嬷对视了一眼,她突然问蜜娘:“本宫听闻不少人觉得本宫不配正位中宫,方恭人,您说呢?”

蜜娘心道,你这话说的,你配不配,也不是我说了算。

不过,虽然不知道她为何有此一问,也许是在宫中被人嘲笑或者什么,这也很正常,恐怕整个宫里都不愿意看到她生下孩子来。

她即便再单纯的人,在这个染缸里,也能感受到善恶。

可拿来问蜜娘就不妥了,这人颇有些不按牌理出跑。

但她既然问道自己这里,自己也不好不答,故而笑道:“娘娘住在这坤宁宫中,就已经是以正坤体,正居中宫,圣上亲自下旨,哪有人会说三道四。”

身为皇后说这些话就是恨不妥,除非皇帝一直爱她,否则迟早惹出祸来。

天子这个人喜怒无常,可不是好相与的,他心情好的时候哄哄你,心情不好了,你若再触他的霉头,那就倒大霉了。

夏皇后见蜜娘如此说,沉默了许久,方才道:“我知道许多人觉得我不配,但本宫不配也坐在这里了,她们配得皇上却不许。”

蜜娘只当自己全然没听到,从坤宁宫出来,蜜娘忽然觉得冷空气吸入鼻内。

曾几何时,几个月前刚进宫前的夏皇后还是质朴可爱,如今却跟换了个人似的,若非亲眼所见,真是难以置信。

宫宴上的食物很多都已经冷了,她和徐氏坐在一处,常雨珠正在坐月子,不便前来,蜜娘便坐在婆婆这里。

徐氏倒是很想羡哥儿,还问她:“你们也不知道忙什么,明儿你不来,也把羡哥儿棠哥儿带来。”

虽然常雨珠生了仁哥儿,但是常雨珠看作心肝宝贝,眼珠子一样,孩子见不得风,不像蜜娘两个儿子都壮的跟小牛犊似的,徐氏和他们相处的更多,也就心里更有这两孙子了。

蜜娘笑着应是,只见同桌的信陵侯夫人正和齐国公夫人相谈甚欢,徐氏告诉蜜娘:“这俩要成亲家了。”

亲家?

现在信陵侯府也就顾望舒没成婚了,信陵侯夫人的小儿子都已经成婚了,难不成是为了顾望舒说的?

她仔细问徐氏:“是顾指挥使的亲事吗?”

徐氏点头:“不是他还有谁,他的年纪可不小了,圣上都过问了他的婚事。看中的正是齐国公的女儿,虽然也是庶出,但是性情极为柔顺,人在闺秀中也是很有名气的。两家正商定日子,就等着明年开春办喜事呢。”

蜜娘情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顾望舒这个年纪成婚也实属正常,可那简凝初怎么办呢?

第137章

虽然分家了,但头一年,方惟彦也是带着蜜娘和两个儿子一道回去过年,好歹蜜娘也嫁过来这么多年,再次看到这里的一草一木,皆是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