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第 116 章(1 / 2)

公元1644年, 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明朝灭亡。

这么短短的一句话, 竟是对一个盛衰兴亡三百年王朝落幕的完全概括。

平安身处其间,瞧着历史的洪流朝自己滚滚涌来,油然生出一股无力感, 天地浩渺,时间无涯, 人也只不过是历史中太渺小的一粒沙。

肚子里没粮尚可忍受,但没粮播种却是掐断了第二年温饱的希望, 最缺粮的不是寒冷的冬天,而是需要播种的春季, 而最剧烈的农民起义往往也爆发在这个时间。

年后, 中原各地的农民起义又迎来新一波的高潮。

崇祯十七年正月, 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 向明朝政权发起最后的攻击。

三月,农民军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十七日已兵临北京城下。

明廷被蛀虫腐朽得千疮百孔, 百余年积累的阴暗面一朝翻覆,脆弱得那样不堪一击,十八日,农民军攻克北京外城。

次日凌晨, 崇祯帝在北京煤山自缢, 明朝灭亡。

……

平安坐在崇政殿书房听着南边一封封传来的军报, 心是慌的, 人是麻的。

明朝的灭亡远比他想象的要来的快得多,李自成农民军进军的顺利,也远远出乎他的意料,可见得民心,必要先得农民。

此时北京城内一片混乱,新的政权入主紫禁城,南明政权建立,原本投降大顺政权的官员大多转投南明或降于清,李自成的自乱阵脚同样在意料之中。

平安垂眸落在桌案的奏折上,如今他的身高已经能很舒服的坐在最普遍规格的桌案前了,他都长成了少年身材,一晃竟然过去这么多年了。

李自成犯着疑心病枉杀旧臣时不会想到,大清军队早已集结在山海关外,悄无声息的攻破了最后一座边城宁远。

皇帝亲征,太子监国,平安在奏折上用区别开的青墨快速勾了一个“阅”字,合起奏折后仰头看向南方。

李自成纵容手下在北京城大肆拷掠明官,四处抄家时同样也不会想到,满蒙汉八旗与吴三桂里应外合,已经进了山海关,皇太极此行还带着之前差点把他逼上绝路的洪承畴。

四月十三日,李自成与大清和吴三桂的联军战于山海关。

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称帝,最后做了一把皇帝梦,次日逃往西安。

……

皇太极率众亲征,几乎举全国之力赶赴山海关,已经离开了一月有余。

平安直到现在想起自己被委以重任的那天还觉得惶恐,他早知必会有清军南下的那一日,但不知道这一日来的这样早。

蒙古诸部的联军早在李自成攻占北京城的前夕,就已经到盛京驻地集结,崇祯皇帝死讯传来,清军立刻拔营。

给大军送行时,皇太极把他叫到百官面前,当众宣布朝中由平安监国,亲手把传国玉玺递到了他手里。

十五岁太子监国,朝野上下无一声异议,拱手称善,和谐得令人惊诧。

皇太极放心,各方皆大欢喜,唯独当事人不愿意,平安想逃没处逃,刚想推脱一句,他爹那边一声令下,大军已然开拔。

平安就这样稀里糊涂的做了监国太子,然后没过两个月,又稀里糊涂的住进了故宫……啊不是,住进了紫禁城。

破李自成军,进中原,立新朝,行新政,速度快得好像按了加速键。

只是……有没有人能告诉他,他明明记得他爹好像终此一生也没能圆逐鹿中原的梦,怎么转眼之间,历史没拐弯,主角却换了呢?

·

进关比平安想象的容易,也比他想象的更难。

原本在关外推行的政令如今推进到中原,其中与明朝政令不同之处还需要给民众们时间适应,这都是开拓新领土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而且由于土地和人口剧增,各行省大小奏事都要汇往京城,皇太极桌上的奏折肉眼可见的增高了不少。

平安也跟着忙碌起来,国土面积变大了,原本在关外推广的那些农作物也该引入中原,还有他的各种学堂和各种工厂……皇太极管军事和政治,把民生所有的相关问题全都扔给了他。

民生施政要先以和缓安抚为主,新朝初立,以休养民生为先,这些先代王朝都有可供借鉴的经验,他们可以拿来直接用,就比如轻徭薄赋,减免土地的税收,免征劳役。

但这样也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国家财政的大半收入其实都靠税收,尤其是中原广袤的土地,人口税和土地税占着最大的比重。

中原多年战乱,百废待兴,一切都需要国库出钱修缮恢复,平安打算仿效关外当年修路,国家出资,以工养民。

所以为了资产急剧缩水的国库和他已经见底的小金库,平安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开海禁。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坐稳天下后第一个颁布的政令就应当是“重农抑商”,把人口牢牢的禁锢在土地上,以保证征兵和税收。

可他们如今有瓷器和茶叶了,如果也能像关外的丝绸厂那样实现批量生产,商业富国也不是不可以。

开了海禁,相当于准许了民间对外的贸易,贸易壮大自然会反向推动民间商业的发展,而商业新的蓬勃发展,又提供了更多的贸易产品。

这相当于是开了一个源头,一个鼓励发展商业的源头。

重商的风气原本是不该鼓励的,但皇太极想到这么多年平安在关外折腾出来的成果,最终还是垂眼默许了。

平安的许多想法听起来惊世骇俗,但当真正施行时所展现出的蓬勃生命力,远比这个时代更为超前,放手让他去做,皇太极其实很放心。

强国富民很难,尤其是在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但已经有了现代的经验支撑,还有系统这个外援随时能提供技术指导,又不算太难。

平安因地制宜,按照当地的特点,或是发展农耕,或是开办工厂,转头搞起了精准扶贫。

于是原本封禁的海边贸易港口全部开启,各式的工厂在国土境内如雨后春笋般拔节而起,农作物根据各地的水土条件实现了集约化、专门化的种植,特色农业在每一片垦殖区发扬光大。

……

转眼时间三年已过,民生社会渐趋安定,各地的反抗斗争也步入尾声,皇太极松一口气,终于反应过来该是时候给儿子娶妻了。

满人男子十五岁便可以议亲,平安十五岁那年正逢入关,诸事繁杂,再加上这小子一通耍赖不肯好好选妃,此事也就暂且搁置下来。

如今平安已经十八岁了,自己像他这般大的年纪时长子都已经一岁,平安却连嫡福晋的人选都没有定下来,这让他这个当父亲的怎么能不心急呢?

两人如今都在乾清宫书房理政,皇太极让人在书房给平安添了一张一模一样的桌子,只不过是在侧面,一抬头便能看见他。

这事想起来时便已经晚了,更是一刻也不能再耽搁,放下手中的奏折,皇太极把平安唤到近前,语带忧愁,

“齐正额三个月前都已经娶了嫡福晋,你比他还要大上两岁,却还没个着落……”

齐正额正是豪格的长子,娶得是正蓝旗乌雅氏的女儿,乌雅氏容貌端方,性情又温柔贤淑,比齐正额只大一岁。

得了这样好的嫡福晋,那小子还曾到平安面前炫耀过。

而平安作为一个快乐的寡王,除了对他报以真心的祝福,并没有任何的动心之处。

爱河水深,他还是在岸上再呆几年。

皇太极越想越发愁,

“此事今年必须定下来,不能再耽搁了。”

他做事一向雷厉风行,恨不得今天说了,明天平安就能把嫡福晋娶回来,

“你有没有心仪的女子?若是没有,便叫你额吉去科尔沁给你选个好的,一会儿便传内务府过来准备。”

“不不不,”平安慌忙摆手,“阿玛阿玛,先等等,议亲之事怎能如此草率,儿臣如今年纪还小,未曾考虑男女之事。”

未曾考虑?

皇太极抬头看一眼自己身高将近六尺的儿子,微微皱了眉。

他稍稍回想了一下,发现平安好像确实没有这个方面的意思,府上连一个侍妾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