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2 / 2)

她将门锁上,提着一袋10斤大米往外走,街道两旁有各式各样的铺面,比如包子铺、茶楼、当铺、还有老字号,从外面看不出是卖什么的。

她走了十几米就看到一家粮店。

秦无双拎着大米走进去,伙计看到她的穿着愣了愣。其实不仅他,其他人看到她的穿着,都会有意无意看过来。

因为这边天气比较冷的缘故,秦无双身上套了一件棉服,下面是羊绒针织裤,脚上是运动鞋。

无论是棉服,还是针织裤,亦或是运动鞋,在这个年代都是另类。

伙计只在短暂的惊讶后,又笑眯眯凑上来,“小姐,您要买什么?”

秦无双打量一圈粮店,这里面卖各式各样的粮食,有米、小米、玉米、米粉、面粉等等。

这粮店居然只有三款大米,最差的那款大米不仅碎,而且有些发黄。就是最好最白的那款大米也没有秦无双手里的大米白。

秦无双指着最好的那款大米问伙计多少钱?

伙计笑眯眯道,“这款大米是四分钱一斤。”

秦无双侧头看着他,“那你们收多少钱一斤?这是我从家里拿的。”

她将米袋递过去,这是封好的袋口,伙计找来剪刀,将它拆开,大米瞧着跟他们的一样,甚至更加晶莹饱满,他叫来掌柜。

掌柜仔细瞧了一眼,“这是哪边的大米?”

“苏北大米。我这大米可比你的好。”秦无双指了指米袋。

掌柜看了米袋好几眼,以他的见识竟是从未见过这样的袋子,不过对方的穿着远比米袋更奇异,他只以为是从国外运过来的,也没当一回事,冲秦无双道,“咱们卖价是四分,但是收价肯定不能给这么多。这样吧,我赚你一分钱,用来支付房租和伙计们的工钱。”

秦无双不清楚这个价钱是多了还是低了,不过只是一袋大米,低了也没事,大不了她以后不过来这边卖。

她很爽快答应,“把粮食倒过去吧。这米袋我得拿走。”

掌柜也不贪她一个米袋,见她同意,立刻让伙计把米倒进米柜,从柜台数了三角钱递给她。

两个硬币,一张纸币,都是一角钱的面值。

硬币正面是天坛,旁边各书两个字“壹角”,背面是三个圆缠绕在一起,中间是个中字,周围围绕着两行字,分别是“中国联合准备银行”,“中华民国初年”,两行字间夹着两颗星星。字也是繁体的。

纸币的正面有弦纹和珠圈,上有隶书“中华民国”,下有“开国纪念币”,左右分别长枝梅花。背面中央隶书“十枚当壹圆”,左右交叉嘉禾,下萦结带,弦纹和珠圈外,下有英文汉译“中华民国开国”,上有“纪念币”,左右分列壹角。

但让秦无双震惊的是正面中央的画像,她明明记得民国开国纪念币是孙中山。但这张纸币上的头像却不是他。

以秦无双长年画画的眼历,愣是认不出这人是谁。

作者有话说:

钱币信息来自百度百科。当时的开国纪念币在市面上正常流通。

第3章

秦无双震惊地指着纸币上的人像,问掌柜,“这是谁?”

掌柜愣了一下,面带微笑,“民国第一位总统啊。”

秦无双不死心追问,“他的名字叫什么?”

掌柜微微惊讶,不认识总统很正常,毕竟普通人见到总统的概率并不高,可他都已经告诉她这是总统,她还不知道名字,是不是太不关心政治了?

掌柜看了眼她的身着,好奇问,“你刚从国外回来?”

秦无双颔首,“对。他是谁?”

掌柜恍然,笑眯眯道,“这是孙和先生。民国初年的总统。”

秦无双微微一怔,孙中山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就是不叫孙和。难不成她穿的这个民国跟她所在的民国不是一个时空?

她怀着异样的心思,出了粮店。

回去的路上,她买了四个肉包子,价格相当贵,每个五文钱,素包便宜,每个三文钱。

这时候一块大洋等于十角钱。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按照英式,一块大洋等于12块大洋。后来政府改制,也采取500克为一斤,民国以前华国都是一斤16两,也就是600克,经过改斤数,一块大洋就是十角钱了。

当然因为北洋政府并不能掌控全国,只是表面维持统一,各地方都有自己的小算盘,阳奉阴违依旧用的是16两的计数方法。

不过上海这边有许多商铺已经采用一斤十两的制度。这时候的一块大洋等于120个铜元。一角可以换12个铜元。这时候也会用铜板(也称文钱),而一个大洋可以换铜板的比例是不同的,比如天津1279文、奉天省城1180文、开封1289文、福州1085文、武昌1433文、长沙1500文等。一枚铜元相于十文钱。

百姓常用的是铜元和铜板,偶尔也用角,大洋却是难得一见。

买完包子,秦无双回了家。

离老远,秦无双就看到苏锦绣,这年头在街上行走的女人少之又少,更何况还是她这样的旧式女子。

被那么多人盯着,苏锦绣深闺中的女子哪里见过,头几乎埋到胸口。

秦无双走过去,将两个包子递给她,“快吃吧。”

苏锦绣接过来,狼吞虎咽吃起来,秦无双一边吃饭一边开锁。

进去后,秦无双倒了两杯热水,一杯自己,一个给苏锦绣。

苏锦绣吃了一个包子就饱了,另一个包子递给她。

秦无双愕然,“你昨晚不是挺能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