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节(2 / 2)

因此能造弩的作坊很少,工匠也很少。

但她眼前就有这么一个,不仅会造弩,而且还是连弩!

她应该套套近乎,刷刷这熊孩子的好感度,然后想方设法,拐回来给自己干活。

首先是……造这东西的目的是啥?

“你造这个做什么用啊?”她和蔼地问,“防范贼人吗?”

熊孩子的眼皮垂了一下,整个人看起来有点不开心,但还是据实以告。

“我年纪尚幼,拉不动弓,又怕路上粮食不足,才想要造一把弩,打些猎物来。”

她翻来覆去地查看这把弩,很有点爱不释手,熊孩子也不吭声,但眼睛一直盯在那把弩上,很显然是怕她抢走了去。

“要不你留在我们营中,我帮你打猎物吧?”她问,“你还有什么家人——”

那孩子的目光便忽然看向她的身后,声音里也终于透出一股如释重负来。

“叔父——!”

……她好像被当成拐带孩子的坏人了,至少那位三十余岁的文士的警惕目光是这样说的。

这一家子是琅琊人,复姓诸葛,叔父单名玄,准备带着自己的侄子侄女南下去投奔刘表,途中正好与他们同路,便一起南下了一段。

聊起战事,文士的脸上也满是悲苦,于是她随口便劝了几句。

“先生为什么不多留一刻呢?背土离乡岂是易事?”她说,“除了我军之外,田青州亦有援军将至,岂会不敌曹操的暴兵?”

“纵使今岁能击退曹兵,明岁又如何?将军兴义师来援徐州,足见高义,但青州之北亦有袁绍在侧,岂能时时照拂?”文士摇了摇头,“感念将军恩德,但……”

……说得也对。跟曹操比起来,陶谦简直软萌,被打一次就抱头蹲防一次,除了喊援兵之外什么都做不到。这样的诸侯,的确让人没办法对他有信心。

但听到他们这样说话,那个男孩左右看看,也跟着很郑重地行了一礼。

“将军不是徐州人,却愿意远道而来,施以援手,此恩永不能忘。”他一本正经地问,“请问将军是谁的麾下?”

“我家主公姓刘,刘备,刘玄德。”她笑了一笑,“小郎君,你叫什么名字?”

“我姓诸葛,名亮,”他十分郑重地说道,“小子年幼,尚……”

……她大脑反应得有点慢,但她还是坚持着重新打量了这孩子一番。

这孩子生得很俊秀,虽然这几日在外面待的时间有点长,因此皮肤略晒黑了一点,但看起来还是神清骨秀,君子端方……

……不,怎么看都是个十二三岁的小猴子。

……刘备诸葛亮不是一辈儿的吗?为什么会差了二十岁啊?!

……她能给他绑了拎回去当军师吗?!这算不算违法使用童工啊?!

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在她脑子里搅在一起,但她最后还是忍住了,没有把槽吐出来。

“小郎君如此聪慧,将来必为伟器。”她很客气地对诸葛玄说道,“我与二位一见如故,若将来有什么难处,来刘玄德帐下寻我便是,若有差遣,必不敢辞。”

可能是她太客气了,以至于临分别时诸葛亮没忍住,给她喊住了。

“陆将军,”他跑了过来,仰起头看着她,将那架玩具连弩递到它面前,“将军若是喜欢,就拿去吧。”

……啊这!

她有点受宠若惊地拿了过来,想了一想。

“能再给我双筷子吗?”她说,“我怕营中的筷子跟这个对不上。”

第115章

曹洪最近经常会做一些梦,那并非多思多虑的缘故,而是因为他一直在发热。

战场厮杀,受伤在所难免,引起的恶疮和发热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他并不害怕,他既是曹操从弟,又是他麾下的一员勇将,随军征战这几年来,从未贪生怕死。

但那个梦境很奇怪。

他似乎回到了汴水之北,他很熟悉那里,甚至可以说永不能忘。

从兄曹孟德兵败于荥阳,为徐荣所追杀,又失了战马,是他将自己的坐骑献给了从兄。

“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

滔滔汴水,深不可渡,后有追兵,须臾便至。

因此谁骑了那匹马,谁便可得一条生路。

从兄脸上的神情,他永不能忘。

那是一种混合了凶狠、绝望、感动的神情。但曹操并未再多推脱,而是骑上了马,一夹马腹,于是马儿便跑了起来,再不见踪影。

天色昏暗,但曹洪心中并不惧怕,他知道他沿着汴水向下游走,总是能找到一艘船的,一艘残破的,只能容下三五人的小船足矣,船上还有他的从兄在等着他。

待他见到那艘船,他便会彻底的安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