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节(2 / 2)

“你说的什么胡话?”她说。

小郎虽然年纪尚幼,却也觉得自己的想法奇怪极了。

但他到底是个孩子,便在角落里盯着那卷竹简,心里暗暗念了起来。

若是,若是,四方神明真听得到他的祈祷,那就……

就让他们赢得这场战争吧。

阿草还在哭,哭声却减弱了很多,于是渐渐被车外的声音盖了过去。

他们已经进入了琅琊郡盖县的地界,按理说是已经安全了。

但百姓们还不能停下,因为这里已经挤满了青州人。

城里的每间客舍都已经挤满了人,老板刚开始还和气待人,见到生意越来越好,脾气也越来越蛮横,留下几间屋子价格水涨船高,看得比金子还重,一般的士人都住不起,更不用说平民百姓了,因此平民们不得不忍受着秋夜刺骨的北风,住在街头巷尾的帐篷里,但这也已经令人感到艳羡。

但这也令人感到艳羡,因为还有许多人连盖城也进不去。

盖城的令长从来没见过十几万百姓迁徙的景象,急急忙忙地便关了城门,不许他们进来,甚至诸葛玄的公文送进了城中,这位令长也还是硬着头皮又拖了几天,才满不情愿地开了城门,又放进一些百姓进来。

但更多的百姓已经认清了这里无处容身的现状,只能继续向南走。

车轮碾压过土路上已经枯黄的草,发出了轻微的吱呀声,然后被一旁正在唉声叹气的男人盖过去。

诸葛亮从记录了流民信息的一堆竹简上抬起头,看了看睡也睡不踏实,梦里都要叹几口气的叔父。

叔父的嘴巴没张开。

但又是一声叹息。

于是诸葛亮明悟了,他向着车外看去。

正推着板车的男人一面走,一面在那里叹气。

见到这位俊秀少年掀开了车帘,那男人吓了一跳,停下了板车,立刻便要跪下来。

“小人是不是吵到了贵人?!”

“不曾,不曾,”诸葛亮连忙摆手,他很想安慰他一句,说他可以随便叹气,但又觉得这样的安慰实在算不上安慰,只好温言道,“待到了阳都,便能好起来了。”

于是不仅那个男人,还有跟在他身边的妇人,以及板车上穿了自己最整齐的衣服出门逃难的老人脸上也露出了心驰神往。

但当诸葛亮刚刚放下车帘时,发现叔父已经醒了。

眼底的乌青在昏暗的车内还是那样明显,似乎根本没被这半个时辰的小憩解决多少。

“你何必这样骗他。”叔父说道。

“我不曾骗他,”诸葛亮连忙说道,“只要咱们到了阳都……”

“阳都能救他一人,难道还能救下十几万青州士庶吗?”

见侄子沉默,诸葛玄便捂住了额头,静静地在那里不知想了一会儿什么,才重新开口。

“整理了多少?”

“临朐、益城、安丘已经整理完毕,”诸葛亮连忙将身边的十几册推了过去,“虽有许多隐户,但案比亦有万人。”

诸葛玄放下了手,去寻毛笔。

“从父?”

“待傍晚扎营时,与这几县的士族送封信去,我须置一席酒宴。”

一直待在铁官里研究连弩的诸葛亮那两道清秀的眉毛皱了起来。

“何故?”

百姓们出门时携家带口,因此不免想要尽量趋附在宗族或是村落有名望的人家附近,若是有哪个世家大族也出门逃难,那自然就更好,但人家有部曲私兵,跟得近了会被豪奴鞭打,离得太远又怕有贼寇,距离这方面总得小心谨慎些。

这种一村一镇出逃的人群也经常不那么和睦,族内也会有大鱼吃小鱼,这一户欺压那一户穷兄弟的事情发生,欺负别人的一般人丁兴旺,被欺负的多半孤儿寡妇,但总是比那些散户的境遇要好上许多。

他们彼此间没有照应,很快就会被有心人看出来。

然后陆悬鱼在雒阳迁徙去长安路上遇到的事情就会发生了。

今年秋天丰收,这不错,但赶路时想要带上全部的粮食很不容易,带上的粮食遇到秋雨连绵的天气想要妥帖储存更不容易,因而粮食的消耗总会比预计更快,很快就有人担心挨饿的问题了。

因此其中有些居心叵测的人就做了贼,一面不忘记跟着去琅琊寻一条活路,一面也不忘记在路上打劫别人家的板车,抢两袋粮食。

若是被抢的人家任凭拳打脚踢也不肯放手,闹的动静太大了,免不了就是割喉一刀。

这种贼人不比那些招兵买马,盘踞山林的贼寇,他们平时也还混在队伍里,杀过人之后便匆匆逃走,待护送队伍的郡兵赶到时,哪里还抓得到犯人?

既然抓不到,便等于是变相地鼓励那些贼人,但要每隔十丈就安排一名郡兵,自东海琅琊一路到守护到青州,这显然也是不可能的。

“咱们须得借助他们的力量,”他说道,“请他们帮忙照顾一下那些黔首,尤其是与族人失散,形单影只之人。”

“他们?”少年问道,“他们便不欺压那些庶民,不掳掠他们的粮食了么?”

“自然也是欺压的,”诸葛玄叹了一口气,“但多少也要留人家一条性命。”

“凭琅琊东海两郡若是无法收留这些庶民,他们便到底要靠自己熬过这场寒冬,”诸葛亮的眼睛里藏着一丝不满,“他们的粮食被世家抢走,到时仍是死路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