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节(2 / 2)

那个看起来比他更苍老的人错愕地看着他,习惯性地向后缩了一下。

那一下落在众人眼中,但谁也没有出声。

但他却忽然狂怒,跌跌撞撞地站起身,指着审配破口大骂起来!

“审配!审配!汝子若死,汝哭是不哭!”

兄长骂得这样恶毒,审配却并没有羞愧、畏惧、亦或退却。他紧紧地盯着他的兄长,还有那些也跪在灵堂里,惊恐注视着他们的子侄们,他凶狠的眼睛和声音都像是要燃烧起来一样。

“三郎为明公而死,死于沙场,为其幸也!”

“审配!”兄长目眦尽裂,“你——”

“我审家有何功劳,能得明公看重,能治百万家赀?!”审配厉声道,“莫说我子,若明公有所差遣,你我都当如三郎这般!”

他的兄长不哭了,也不骂了。

灵堂里所有人都傻傻地看着这个让他们憎恨惧怕,但又无法不依靠的人。

审家是靠袁绍攒下这偌大家产的,这一点不错。

他们不仅有钱有地位,甚至还可以干些为非作歹的事。比如哪里有杀人犯,被官服追捕通缉时逃来投奔他们,只要审家人一点头接纳了他,官府再怎么不甘心,也只能悻悻而归。死者的家属再怎么哭瞎了眼睛,天下也没有一个公道给他们。

可是,可是!这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他们合该这样舒服安逸而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啊!怎么有朝一日,他们的家产,他们的儿郎,甚至他们自己,都要为这份信任付出代价呢?!

直到审配敛容向审荣的棺椁行了一礼,匆匆离开之后,灵堂里依旧死一般的沉寂。

当审配匆匆走出门时,正有车马来到。

那也是个正在守孝的人,虽然未着缟素,但不同寻常的服饰还是令审配多看了几眼。

战争开始之后,每座城池,每座小镇,甚至每个村庄,都有这样打扮的人,它因此变成了冀州街头逐渐司空见惯的东西。

审配沉默地看着他,后者下了车,走近向他行了一礼。

“听闻许子远原本欲荐辛毗。”审配说。

那人听后不置可否,“主公欲得仓亭津,等不得许久。”

审配的脸一瞬间黑了。

这话也许是在嘲笑许攸,但更是嘲笑他的侄子!

他想要暴怒地说些什么,甚至后悔手边没有一根手杖,可以将来客打回去。

但他最终只是叹息了一声。

“是我误了许子远,”他说,“他荐三郎为将时,我该劝阻才是。”

那人将手笼在袖中,似笑非笑地看了他一眼。

那一眼奇特极了,里面似乎藏了嘲笑,怜悯,洞若观火的冷漠。

审配很不满,刚想出言质问时,那人忽然又开口了。

“我听说许子远这几日遣人归邺,”他说,“正南何不去瞧一瞧?”

……瞧个什么?

……瞧他家好大阵仗。

许攸先为主公收濮阳,又为主公夺鄄城,现下半个兖州到手,又将陆廉阻在陈留不得寸进,这样战功赫赫,谁听了不啧啧称奇?

他本人虽还领兵在外,但他的家眷可都在邺城啊!

审配家办丧事,许家每天却是宾客盈门,每天都有道贺的,送礼的,攀关系的,求办事的,连他家门口的仆役都跟着吃出了一张圆圆的胖脸,腆着肚子斜着眼睛看人——当然,那些有资格登门的多半穿着华贵,气度不凡,仆役也都能一眼认出来。

但这个走到许府门口的中年瘦干儿……他们是真的认不出来。

这人穿着半旧的灰布袍子,头上也只有一条旧头巾,拎着一根明显很不顺手的拐杖,身后也没有随从,一步步走过来的。

因此仆役上下打量几眼,大声呵斥他后退,退到人群里去。

“没见着好东西是不是?”胖仆役骂道,“这都是我家主君击破陆廉所得!看瞎了你的眼睛你也摸不到!”

那人没吭声,还在那里盯着看。

他身后有一群人,也在伸长脖子围着看。

车队一眼望不到尾,上面装满箱笼。

每一辆车都要在门口停下,等仆役将一只只箱子搬进去。

有仆役不小心摔了一跤,一声闷响,那只摔在地上的箱子就敞开了盖。

围观群众们惊呼一声。

箱子里装的像是水,又像是光,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可是离近了看才发现,那是一匹匹华美无比的绸缎。

那个瘦干儿又上前一步。

那些运战利品回来的仆役立刻瞪起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