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节(2 / 2)

哪怕只要跑了一个,跑了一个稚童!或是牙齿都掉光的老妪!谁知道他们会对陆廉说些什么!

因而除了许攸的结硬寨打呆仗之外,田丰其实想不到更好的打败陆廉的方法。但他认为应当两者兼用,一方面打败她的主公,一方面继续向前推进战线,继续修寨。

直到将她冻死在这个冬天。

鄄城外面的军营一座连着一座,其中也有些村庄,照旧被栅栏围上,插了旗帜,慢慢飘起烟火。

那些房屋被简单地修缮了一下,比如说房顶被修补过,窗洞处加了帘子,门板甚至也抹平了漏洞,将它的保暖程度大大提升了。

住在里面的一般是队率或司马这一类军官,但也可能是功曹之类的文吏,其中有些出身世家,家里有贤惠的妇人带上不少杂七杂八的东西,比如一盏造型古雅美丽的铜灯,比如一套可以用来煮茶喝茶的铜壶和漆具,比如各种驱虫防疫的香料,比如一只小小的香炉。

当他将席子铺好,加了油盐和姜片的热茶也倒进杯中之后,只要浅浅地喝一口,让自己的口鼻和精神都被这股氤氲热气所包裹住,就再也不用担心冬天的到来了。

有人扛着干草,从屋外走过,闻到了这股茶香,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

有人拎起了皮鞭。

于是扛着干草的人赶紧加快脚步,不发一言。

——那是他的家呢。

那房子虽然低矮残破,可也能遮风避雨,他家祖孙几代都住在里面,妇人在里面生儿育女,婴儿在里面呱呱坠地,老人也在里面咽下最后一口气。

就连他家兴盛时养过的那头牛,到了冬天舍不得放在外面,也牵进屋睡觉呢!

因此他特别熟悉那间破屋的每一个细节,包括房顶霉坏的干草,墙壁上的裂缝,簌簌掉渣的窗洞,牲口肮脏的臭味,以及漏风的大门。

现在它变了,变得干净舒适了很多,里面甚至还会传出那种他想也想不到的气味。

啊呀,要是冬天住在那样的屋子里,绝对是不用担心冻死的!

这个民夫仿佛不知疲倦地忙碌在村庄里,直到天色完全暗下去时,才终于回到他现在的居所处。

那仿佛是一个大坑,里面填满了许多的人,他们其中有些人是有窝棚的,有些人连窝棚也没有,就睡在露天的草席上,还有些人连最后一卷草席也没有,干完活后,只有寻一个角落,将自己蜷缩起来,像一条老狗一样躺在地上。

民夫很艰难地找到了自己的草席,他的父母是已经不在了,孩子也死了三个,眼见着这一个最小的也养不活,可妇人还在紧紧地抱着他,像是抱着什么可怜的希望。

妇人那一双呆滞的眼睛望向他时,他坐下来,深深地叹气了。

“早知如此,”他说,“我该听你的话,弃了这里,去投小陆将军的。”

“是呀,是呀,”他的兄弟又跟着唉声叹气了,“若是跟着她,咱们至少不必担心冻死的。”

他们就这样小声嘀咕,直到旁边有冀州人转过头看向他们,他们才警觉地闭上了嘴。

那些冀州民夫,那些南下来劫掠他们的恶贼,在夜色中手脚并用地爬过来了。

“你们说的那个小陆将军,是个什么样的人?”冀州人小声问道,“像咱们这样的草芥,她也能收下吗?”

第487章

同样都是草芥,许城的这些黔首的确与鄄城那些略有不同。

他们也一样的衣衫褴褛,一样的瘦骨嶙峋,但他们不必被驱赶着给军队做活,当然也没有那一点赖以生存的免费食物吃。

无论是城中还是城外的流民,他们都必须在天还没亮时就起身,先踅摸一番,确认柴刀还在身下,而后是绳索。先将绳索系在腰间,再将柴刀别上,最后穿上鞋子,同妇人悄悄地吩咐几句,后者会摸索出小半块饼子,塞进他怀里。

这个窝棚是这样的,其他窝棚也差不多,除了病到起不来的人之外,没有什么懒汉。他们会结伴走到城门口。

此时寅时将过,守城的士兵也正在换岗,有人打着哈欠,嘟嘟囔囔地与同伴发些什么牢骚。城中居民里也有人比流民起得更早,已经生火烧水,现下正可挑着陶罐和箩筐来到城门口,请造士们喝一碗热汤,再来一块饼子。汤是只要一文钱的,可饼子就分了好几种,有粗面饼子,也有细面饼子,还有肉酱,可以满满地夹在里面,一咬就是一嘴油。这些宝贝用油布盖了,装在箩筐里,在昏沉的幽蓝色清晨里,散发着诱人的白气,吸引换岗的士兵前来。

今天早上,这些摊贩格外的忙。

除了换岗的士兵之外,还有不少骑马的贵人也赶在开城门的时候出了城。

其中有一个模样很平凡,但气质十分亲和的文士从马上跳下来,买了一堆肉饼分给身边的护卫,其中精挑细选出一个肉特别多的,递给一个穿了铁甲的大汉。

大汉接过肉饼的表情有些微妙,但文士笑嘻嘻地在旁边还说着什么。

“可是吃不惯肉饼?我那里还有一包枣子,是辞玉带上的……”

……那个大汉一边叹气,一边翻身上马,在十几个骑兵的护卫中啃着饼子走了。

骑马的贵人走了,摊贩忙着数钱。流民也从这几个摊贩旁经过,但摊贩是瞧也不瞧他们一眼的,任凭他们两只眼睛落在箩筐里,也没有个回应。

于是这几个穷人只能不自觉地咽下一口唾沫,再将腰间的绳索系得更紧。

他们必须期盼着天气再冷些,他们每天打来的柴也能卖得更贵些,先置办好家当,将窝棚收拾得保暖些,布匹粮食也备下,都齐备后,说不定就有余钱买一个肉饼吃了。

或者有人将他们收进营中,当个包吃包住的民夫,好免了他们日日辛苦的劳作,那也是好的啊。

——听说往北去的人都进了袁绍的军营哪!

——袁绍自然是家大业大的,他麾下的民夫是不是也那样不愁吃穿呢?他们只有粗麦饼子吃,可那些冀州民夫每天一定是细面胡饼加肉酱敞开了吃吧!

——不仅要夹肉酱!那个胡饼上还得细细地洒满胡麻!

他们就是这样在城门开启的吱呀声中,带着对芝麻肉饼的希望鱼贯而出的。

而在他们想要南下穿过一片荒野,去往林中砍柴时,远处的晨雾中渐渐出现了一支军队。

……说是一支其实不太准确。

那其实是三支兵马混合而成,士兵的服饰有三种,举的旗帜有三种,走在路上时颇显得有些杂乱无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