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交河台地(2 / 2)
古城南北长约1750米,东西最宽处约300米,分为寺院,民居,官署等部分。古城总面积47万平方米,现存建筑遗迹36万平方米。
城内建筑物大部分是唐代修建的,建筑布局独具特色。该城直至被发掘前,都保留着宋代以前我国中原城市的建筑特点。
全城象一个层层设防的大堡垒,人行墙外,像处在深沟之中,无法窥知城垣内情况,而在墙内,则可居高临下,控制内外动向,城中布防,也是极为严密的。
交河故城的布局大体分为三部份,一条长约350米,宽约10米的南北大道,把居住区分为东、西两大部分。
大道的北端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并以它为中心构成北部寺院区。城北上还建有一组壮观的塔群,可能是安葬历代高僧的的塔林。
东南方,有一座宏伟的地下宅院,顶上有11米见方的天井,天井东面南道,设有四重门栅,天井地面,有一条宽3米,高2米的地道,长60米,与南北大道相通。
据考察推测,可能是安西都护府的住所,后为天山县的官署衙门。
西部有许多手工作坊。大道两侧是高厚的土垣,垣后是被纵横交错的短巷分割的“坊”,临街不开门。“坊”内有居住遗址和纺织、酿酒、制鞋等手工作坊。
东侧有军营、余为民居。交河城仅有东门和南门两座城门。由于城建在30米高的悬崖上,不用筑城垣,城门亦非正式建筑。
南门,是古代运送军需粮草、大军出入的主要通道。南门地势险要,有一人守隘,万夫莫向的山崖;东门,巍然屹立在30米高的峭壁上,主要是为城内居民汲引河水的门户。
赵扶苏与白起等人到达交河所在,依然被眼前自然奇景震惊。从河谷往上望,一整块高台地耸立在两条河道中央。两条河水水深流急。
“此岛位置绝佳。若在此筑城,可存三千年!”
赵扶苏与白起等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方才渡过河水,攀爬上二十余丈高的交河台地。
“此岛是一整块花岗岩,由于受到两条河流的冲刷,四周崖土被河水冲垮,只留下这一整块花岗岩基石屹立在两河交汇的中央。交河基石和高度都与历史记载的不同。高度整整高了一倍。”
赵扶苏在攀爬悬崖台地的时候,了解到了交河台地并非土台,而是花岗岩基石,非常坚固。而高度换算成米制,将近五十米,比历史记载的高出二十米,高出四周没有被河水冲刷掉的台地二十米。
“穿越后的世界还是略有不同的,并非是历史上原原本本的世界!”
赵扶苏肯定穿越过来的是一个平行世界,与穿越之前的那个世界大部分是相同的,在细节上又有不同。
登上交河台地,走过一圈后发现,台地大小也略不一样,整块台地顶层是一个椭圆形,像一个鹅软石的横剖面。最长两端距离十里,最宽两端距离八里,大约十六平方公里。
整块台地外缘略高,中间低,在椭圆的两个近似焦点处各有一块凹地,直径数百丈,深约十丈。
无数年的雨水在凹地留下了水痕。吐鲁番盆地的蒸发量远高于降雨量,所以坑内所积的雨水应当很快就被蒸发干,只在坑底留下了一圈圈的水痕。
赵扶苏十分满意交河台地。
“我决定就在这里建城,城的名字就叫:交河城。这座城我来修筑,算是给白琉璃的定情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