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节(2 / 2)

这在禀报里属于“请”项,是臣子向陛下提出请求的规范动作。

——“臣切闻。”陶清风低着头,臣子开始自陈,必须低头恭敬。

——“东水香氏,代夫之职。”这八个字时,陶清风抬起下颚,并不是仰视天颜,而是平视前方,这样能让气流更顺畅发出。古代没有扩音器,御前禀报,发音的姿势要正确,皇帝才听得清楚。陶清风眼神还加了一点疑惑,暗示那日初见香昌和郗鹿,知道他们是贵人,也根据细枝末节怀疑过,是自家大哥失散多年的大嫂,可是为何今日殿上重见,她真实身份是东水君的孀居呢?难道自己猜错了。

——“宣府边疆,百姓和睦。”这八个字,是陈述边地安乐现状,陶清风音调起伏轻快,表情带着一点点柔和的微笑,给香昌有目共睹的贡献定个基调。

——“卞氏献宝,千载垂光。屈子沉身,万世归善。※”这十六个字,比较长。陶清风稍微抬头,视线对着龙椅下方,可以看到天胜皇帝鞋子的地方。这在“请”项中,属于“起兴”,引用前人案例,且比较沉痛。臣子为了引起陛下的恻隐之心,要稍微抬头,让眼神中的恳切能被看到,但又不能直视天颜,所以这个范围,就被礼部控制在,臣子看着龙椅脚下的地方。

因为这两句念的时间较长,陶清风就采取了一点眼神变化,和氏璧和屈原的典故,一个感人肺腑,一个催人泪下,陶清风的眼神先是沉静,然后有一点点不忍,再变得有些黯然。所以虽然跪着不动,但因为眼神变化,也不显得他在干巴巴念台词,画面的动态感照样很强,是十分标准的“文戏表现”。

——“香氏冤诉御前,通达天听,望皇兄照微之明。”这一句就是请示的具体内容了。广积王子是亲王,在请示时,比其他臣子多有一分亲近感。说话语气也不需要太过刻板与战战兢兢,语调稍微快一点,念“皇兄”二字,还带一点点小弟朝哥哥要东西的随性。

天胜皇帝还是很关怀这个长大后才相认的,身体不好却饱读诗书的弟弟。加上他年龄太小,没有野心没有势力,只有一腔读书人家养出来的,悲悯天人的善良习气,并不存在对皇位的一丝一毫威胁。

当然,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得这样详细,这是陶清风在根据有限的史料记载,对天胜皇帝和广积王子的兄弟关系做的分析补充。

——“令尘世之中,再无荆山之憾、汨罗之恨也。”这是请示的结语,陶清风的头又仰起了几寸,在汇报结束的时候,按照礼部的规定,是需要——也是唯一允许的时刻——和陛下进行眼神交流,传达“微臣言毕”的讯息。

这个结语传达了深切的寄望,但并不是寻常臣子都能说的,毕竟是反例——皇帝一不高兴,会以为那是在威胁他不慎会变成厉武、怀王似的昏君。这也是广积王子这段话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多年的另一个理由——展现了大无畏的,殒身不顾,赴汤蹈火般的精神,冒着得罪天胜皇帝的危险,也要把惩治巡边大员、与替宣府出兵赶走南戎的请求,传达给皇帝。

所以念这十几个字,陶清风直视龙椅上那位的眼神——这尚且是他今天第一次,和扮演天胜皇帝的张风豪,眼神相对。他看到了一双标准的,帝王喜怒不形于色,哪怕刚才近乎狰狞般的发过怒,眼眶还带着红,这一刻却是高深莫测的眼睛。不由得心中一阵叹服:简直演得真的像古代皇帝似的,怪不得老大爷和警官都心心念念左少华了

至于他自己,陶清风的眼神该有一股铿锵的力道,表现广积王子那股贯穿人设的“正义感”,面对强权,坦然自若,真诚规劝的眼神。

张风豪也是大大惊讶,和陶清风眼神直到最后才对上来不同,陶清风一开始低头请示时,张风豪就需要看着下面,全程看着陶清风的表现。事前没有对过戏,张风豪本来想的是,陶清风虽然书法写得好,也会加点和情景的小动作,但还是年轻经验不足。这大段没动作,台词拗口,又长又难的文戏,陶清风肯定要被ng的。

没想到,陶清风从低头到稍微仰头那个细小变化时,张风豪就很惊讶地发现,陶清风好像在很有层次、动感、并且每个表现,都很自然,且有内在道理地,递进着处理这段台词。张风豪相应地眼神跟着变化。天胜皇帝听到请示的不同阶段,也是需要给予不同的眼神的。

但毕竟是第一次对戏,张风豪隐约感觉到,哪怕是无声的眼神交流,他和陶清风出现了理解不一样的之处,需要磨合——比如陶清风在念“皇兄”时,那稍微松快的语调,就让本来蹙着苦大仇深眉头的张风豪暗暗汗颜:自己只顾得五内俱焚的见到前妻的基调,差点忘了广积王子是弟弟,该露出一点慈爱宽慰的眼神——真是标准的见妻忘弟了。张风豪升起这个念头的时候,惊讶地想着:

怎么,需要,磨合,的,是自己?

这太惊悚了。那一刻,张·二十年·常青树·男神·大妈杀手·经验老将·风豪,大脑中轰的一声,差点羞愧得昏过去。

第42章 感动娱圈的正能量麦麸

这一条熊子安中途没有喊停, 他一直在机位上盯着, 最后再来整体琢磨, 因为很多时候拍文戏不能像动作多的戏那般,中途动作规范不对, 就可以喊停。文戏的眼神,即便是导演也要拍下来再调慢看回放,才能把握好演员细微的表现。

结果, 当熊子安慢放看了一遍回放后,发现眼神好像不太符合的,居然是张风豪而非陶清风, 他简直想揉揉自己的眼睛,生怕是自己眼瘸看错了。直到张风豪很无奈地走到机位边, 仰脖对坐得高高的熊子安苦笑道:“老熊, 不要再怀疑人生了。再来吧, 该我改。”

熊子安风中凌乱地看到了张风豪眼底里的懊恼和……许久未曾燃起的斗志。

真好,真是太好了, 张风豪忽然发现, 他已经很久没有这种……因为是自己的未达标而产生的好胜兴奋感了。他已经在指导别人、等待别人、做别人标杆的位置上,站得太久了。

张风豪走过陶清风身边时, 陶清风正在原地整理刚才跪下时, 戏服下摆的褶皱痕迹, 他刚才那幕戏,五分之四时间看不到张风豪的眼神,自然也不知道对方表演有没有问题。他只是尽力做好自己的。陶清风就听到对方站在旁边, 问他:

“下一幕和你的通告,是下周三吧。”

那是陶清风的第五条通告,也是最后一条,是以回忆杀的形式,讲述广积王子如何被天胜皇帝找到的剧情,大约有五分钟,算是个背景交代。

雪天,别院,焚香,奏文王。兄弟相认,基调温情。

陶清风点头,希望拍弹琴的那幕戏的时候,他的双手能好得更彻底些。

张风豪眼含笑意:“真好啊。”便又重新坐回龙椅上,预备再来一次了。陶清风也整肃衣袍下摆跪地,并不知道对方曾许诺过的“机缘”已经决定兑现了。

这一条通告拍完后,孟小丹叫住了陶清风。

“陶清风,过两天省厅的顾问团要来调研。”

其实所谓的调研,在孟小丹看来,就是公款旅游,在影视城里玩一玩,再开个会,放点拍摄片段当电影看,吃顿饭,敬点酒,最后在宾馆的大床房和温泉(得益于a省自然条件,省中许多宾馆都有温泉配套,水天影视城也建在了一口温泉边,自然不会放过这个优势)里好好疗养一下老骨头们。

孟小丹看在陶清风的爱好如此贴合那群老学究的心意时,好心给他透露一下这个消息。要是陶清风在这方面有什么想法,可以先准备一下。到时候肯定有一顿和主要演员们的饭局,陶清风自然也会参与的。

然而陶清风一脸完全不意外,也不好奇,更不深究的表情,就让孟小丹反而泛起了疑惑。

陶清风无辜地拿着手机,他深觉自己表演功力还远远没到位,没法在那一瞬间演出“真的吗?孟老师谢谢你告诉我”的表情。

因为就在刚才,他收到了严澹发来的短信,知道了严澹和《归宁皇后》顾问团里的两位老先生联系上,还颇有些相见恨晚之感。其中一位老先生,因为腿疾来不了影视城参加调研;而另一位老先生,又十分中意严澹。严澹自从知道顾问团去《归宁皇后》剧组调研之事后,流露出了想去长长见识的意思。老先生一想,严澹虽然在华大圈子里小有名气,到底年轻,想去影视城玩玩很正常。何况他们这帮老骨头,也需要一个年轻力壮的生力军来挡酒。

两位老先生就联合向顾问团常务委员会推荐了严澹,来代替那位缺席的老先生,参加剧组的调研,免得浪费了名额(和招待的公费)。

常务委员会有五名,其中两名就是那两位老先生,这件事当然完全没有悬念。

所以陶清风刚才就知道,严澹,和顾问团要来了。虽然对于他来说,重点是前者,严澹要来调研,相当于探班,让他很高兴,没法演出“不知道顾问团要来”的惊讶感。

孟小丹就挑眉问他:“你知道?”

陶清风只好点头。

孟小丹问:“你怎么会知道?”

这个时候陶清风反而脑子能转得比较快,想得比较多了。孟小丹和严澹认识,严澹过来,他们肯定要见面吧。那个饭局,自己也会在场吧。自己、严澹、孟小丹三个人面对面碰在一块儿,孟小丹问一句他们怎么认识的,严澹难道会不告知,那天在咖啡馆写字的渊源吗?

陶清风就觉得,他还不如早点坦白。于是陶清风给孟小丹说了两句话,把后者震得呆若木鸡,站在原地动弹不得许久——等她缓过神来时,陶清风已经被沙洲招呼过去,似乎要商量什么事情。

陶清风对孟小丹说的那两句话。第一句是:“是严老师告诉我的。”

第二句话是:“那天卡座后面,不小心听到你们谈话。写了字过去。累你加班。对不起。”

这个对不起,指的是水天影视城上的采访,据说改变了顾问团期待值,从而给孟小丹下了新指示,让她抓秃了大把头发,熬更守夜查资料,把剧本改得面目全非之事。

当然,陶清风并没有看到来自身后,孟小丹那幽怨、受到惊吓又颤栗的神色。他自己的经纪人苏寻,沙洲的经纪人艾玲都在角落,两人手里都拿着资料。把陶清风招呼过去之后,苏寻就对陶清风解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