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节(2 / 2)

陶清风发现,除却那种听闻的“机械自动化”(这要在大平原上才能实现,但是这是个山区小村,大型机械不现实),和务农工具的“改善”(比如钢铁的产生,使得工具足够轻便、坚固又结实。),但是耕作的基本思路,和农时分布,千年来并没有多大变化。

这一天刚好轮到翟艳去照顾秧苗。六月中午日头毒辣,翟艳中午吃了饭过来一看,秧苗在日头下都蔫了,弯在田里,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她顿时急得不行,生怕这些经全组成员精心照料的小苗有个什么闪失,就想加大滴灌流速,多放些水进去。

她赶到滴灌系统边,琢磨着怎么开阀,陶清风刚好在旁边看宣传板报。一看翟艳的动作,陶清风立刻惊了:“你想做什么?”

翟艳仿佛看到救星,把陶清风带到农田边,急切道:“你瞧这该怎么办,我想给里面多浇些水……”

陶清风连忙制止道:“千万别加。一加就涝死了。更不能泼水上去……”

翟艳疑惑问:“为什么?”

陶清风道:“天气热,水温会成雾,锁住它们。就像是人在高温里蒸桑拿。人可以蒸,植物蒸不得。而且适当控制,让这些秧苗处在一种‘渴水’状态,有利于早日变青……”

翟艳惊异道:“你怎么什么都懂啊?”

陶清风道:“我不是给你们说过……我以前真的种过地。”

若他科举不中,没有功名在身,也就只能返回乡下当个耕读先生,几亩薄田了此残生了。这也是那个时代,没有成功鱼跃龙门的落榜学子们,很多人不得不走的生计之路。

晚上剧组吃饭,他们吃饭都是桌饭,由村里“食堂”统一供应。说来这个食堂,是村支书为了改良“大办宴席铺张浪费”而造的。定下规矩,红白事才能办宴席,菜色也有标准,什么“抓周宴”“百日宴”“七天流水席”等巧立名目的请客项目,统统禁止了。上面领导来村里视察,学习经验时,也只能吃这里固定的桌菜。

陶清风他们剧组大约有四十人,每天开四个桌菜。菜色七天不同。原生态味道吃着,陶清风是没有什么意见的。只不过剧组成员吃得久了,还是嘴馋想念城里的牙祭,毕竟这个小村子连个馆子也没有,再是好吃的菜,经过了同样口味的长久洗礼后,也会疲惫的。

于是陶清风某天晚上,乘着凉风习习在田边散步时,发现田里耸动着两个身影。

陶清风连忙用手机的电筒光线照向那边,道:“什么人?”

原来是剧组两个摄影组的小哥,准备在田里抓田鸡(一种青蛙的别名)烤来吃。结果田鸡没抓到,他们倒是被水里的蚂蟥吸了不少血。这两人哭丧着脸,对陶清风说:“这些恶心虫子扒在腿上,怎么都拉扯不下来。”

“别拉扯,那反而会越吸越紧。拉断了,它们口器可能还断在里面呢。”陶清风连忙制止,吓得那两个小哥脸色都变了。

陶清风让他们把裤腿撩到膝盖上,还好每人小腿上就两三只,这里的水质不差,蚂蟥不算多。那两三只蚂蟥吸了不少血,撑得颜色都有些透明。

陶清风把他们带回院子那边,取了打火机点燃一支蜡烛,靠近两人小腿部分,小心翼翼不让火苗烧到蚂蟥,然而靠在极近的地方,不一会儿那几只蚂蟥身体就软了,随即被热气熏得蜷缩起来,纷纷从两人腿上掉下来,被他们连忙一脚几个给踩死了。

“谢谢,清风你懂的真是太多了。”两个摄影小哥心有余悸地看着他手中熄灭的羊烛。

“举手之劳。”陶清风回到院中,继续裹着蚊帐背剧本,拍摄进程过半,明天他就要首次拍,剧本上赵辉无私帮助古菊,在她出工时,替她看着那几个小崽子的戏。

最小的孩子才三岁,还需要人帮忙喂饭。找的群演也是这里村民的小孩子。陶清风没照顾过小孩子,倒也切合剧本里赵辉手足无措的情况——演起来,不,那种焦头烂额之感,不需要演,都可以呈现出来。

孩子啊……陶清风苦笑着想,反正这辈子,既然断那啥了,这身体归属也是笔糊涂账,还是不必想了。

第111章 蒙童训

陶清风要演的内容, 是赵辉给小孩子做饭吃。古菊四个小孩子, 老大十岁, 已经是个小大人了,老二八岁、老三六岁, 都可以自己吃饭。只有小四还是个三岁的孩子,还懵懂不知事。

这一场戏,小孩子只顾在地上爬来爬去玩耍, 赵辉跟个老母鸡似的追在后面,捧着个碗喂饭,却像打游击战似的, 根本一口都喂不进去。这是剧本上出来的效果。

“借来”出镜的小四,是农村某户的小儿子, 三岁半, 顽皮得很。据爹妈吐槽也是个不会乖顺坐好吃饭。非得要饿狠了, 或者大人都不管他,他才最后会把食物咽下去。为了拍出效果, 剧组也选择饭点开拍, 大家都饿着肚子,这样待会小四就会配合演“乖乖吃饭”戏码。

陶清风举起勺子(食堂里打的饭菜, 其实还蛮香), 递到小四嘴边, 镜头跟着移动,预备接下来拍小屁孩连滚带爬跑路的镜头。然而下一秒,他就很乖地就着陶清风勺子吃了一口饭。

这小孩爹妈都愣了, 工作人员也面面相觑。陶清风也是一怔,因为他听说这个小孩子不听话,都做好对方会爬走的准备了。旋即又继续喂下去,心想这孩子大概是饿了。他喂饭的这一幕也不浪费,拍下来备用。

之后现场出现了一幕哭笑不得的事情:陶清风喂饱那个小孩子之后,无论他再怎么作势,对方都乖乖地靠在他身边,哪怕是吃不下饭了,也只是轻轻摇头,根本没有表现应有的顽劣。

“真是奇怪,他今天怎么这么乖。”他爹妈也甚少见到儿子如此温顺,猜测地对陶清风道:“大概他特别喜欢你。”陶清风无奈笑笑,最后只有轻轻拍了小孩臀部一下,他才扁扁嘴爬走,好歹完成了拍摄要求。

这几天剧组其他工作人员也发现了,陶清风有种招猫逗狗喜欢,小孩子也爱的体质。农村很多人家养土狗,拍摄时不时就有几只在现场附近转悠,只要陶清风经过,它们纷纷欢快摇尾巴,就连村里看家护院最凶的那只也不例外。小孩子也特别给陶清风面子,不对他恶作剧,还有事没事给他捧块西瓜。

大抵是陶清风身上有股天然的亲和力,无需言语表达,小孩子或小动物能靠直觉去分辨,潜意识里察觉出这人的温柔和煦。这在拍摄时给他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光是拍收服四个古菊家的小崽子那些戏份,基本上都是一两条通过,毫无违和。

这天陶清风正在观赏村里定时更新的宣传栏海报,瞥到康学英满脸欢喜地走过,便上前询问:“康导?有什么好事吗?”

康学英喜气洋洋道:“正要去和你们分享这个好消息呢,这个片子申报国家十三五影视基金项目成功了。”

陶清风不太懂这个基金项目的作用,仍然道:“恭喜了。”

剧组工作人员接二连三围过来,七嘴八舌,有人问:“康导,这项目不是要看成片吗?我们都没拍完呢。”

康学英道:“有百分之六十的成片率就可以申请了。”

又有人问:“这是几级项目,费用多少啊?”

康学英喜形于色:“特级项目,一千万。”

大家发出惊叹,虽然一千万在影视投资行业里,不算是特别高的费用,但是有了国家特级项目的名头,那卖央视简直是铁板钉钉的事情。

说到底,项目基金其实就是一种价值判定:这个剧,有了国家拨款扶助,证明在相关文化单位的眼中:是有价值的。卖剧也大同小异。

又有人问:“康导你是怎么申的?”

康学英笑了:“卖惨呗……其实不用卖,我们本来就很惨,你瞧这一个个的,都快真的成农民了。大概领导们于心不忍吧,哈哈。”她把这一茬插科打诨过去了。

康学英朝陶清风使了个眼色,等其他人慢慢散去后,康学英带着陶清风走到田埂小路,别人听不到的地方,才问:“清风,你是不是认识文化部什么领导?你给我交个底吧,不然我这心里没数,不知道这个片子可以走到哪一步了。”

陶清风莫名其妙,疑惑道:“不认识啊。”

康学英端详陶清风的脸色不像掩饰,迟疑道:“可是我听到那几个部委领导提到你,又说什么……徐老师?”

陶清风再三思量,踟蹰道:“大概是……徐瑰元老师?其实严格意义上,她也不是我的老师。我只是有幸和别人拜访过她一次,后来又在微信上请教过她几个问题而已。而且她早就退休了,我觉得……”应该对此影响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