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5节(2 / 2)

苏厨 二子从周 6028 字 2021-07-07

“只需要数年之后天下大治,谁还能说他改弦易辙的不是,谁能说他做得问心有愧?”

王彦弼困惑了:“那司徒为何没有这样做呢?”

王晦拍了拍桌上苏轼的文章:“这个,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白乐天有云‘宁为直折剑,不作曲全钩’是也。”

“他要让自己的施政理念、学术理念,道德理念,堂堂正正地一步步成为规范。”

“不但结果要正确,比结果还重要的,是过程更要正确。”

“只有这样,才不会给后继者们做下投机取巧,走旁门左道的坏榜样,也不让任何人有机会用花哨巧妙的借口,玷污他的理念。”

“所计者,垂范百世,非止一时也。”

“这也是龙老理念的核心——‘世无周公,则亦无莽’。”

“如果制度让周公的产生成为了可能,周公就应当去堵住这些漏洞,而不是让自己成为周公。”

“因为如果那样做了,就会给后世留下让王莽成为王莽的漏洞,就是制度的失败。”

应该说,王晦甚至比文彦博这个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了龙昌期的思想核心,如果龙昌期复生,必然会引王晦为平生知己。

毕竟文彦博长期位高权重,他也是大宋不规范制度的受益人,没有去深刻体会龙昌期这句话的深意。

“所以司徒他宁愿等。”王晦说完,又意味深长地指了指王彦弼:“他在等你们,后来的同道者。”

响鼓不用重锤,见王彦弼明白了,王晦便将话题丢开:“司徒常说的那句话是什么?天下事,终得天下人为之。”

说完拿起邸报念道:“吏部今年考绩新法:诸路考察县令课绩等第者,本条未有限定人数。

今以一路所管县多寡为则,委知州、通判考察。

课绩以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为四善;

以狱讼无冤、催科不扰、税赋别无失陷、宣敕条贯、案帐簿书齐整、差役均平为治事之最;

农桑垦殖、野无旷土,水利兴修、工坊得便、商路通达,民赖其用为劝课之最;

屏除奸盗、人获安处,赈恤穷困、脱除五等,学校齐备为抚养之最。

仍通取善最,分为三等,十二事中,九事为上,七事为中,余为下。”

“从新考绩法来看,相比以往,多了几个变化。”

“簿书齐整,此其一,朝廷开始重视账档、记录,凡事有案簿可查,能够分明责任;”

“催科不扰,差役均平,此其二,前者需民有余剩,后者需官给公平;”

“劝课当中,多了工、商两项;”

“抚养当中,除了赈济,还多了‘去贫’、学校两项;”

“先是议两制差除,宰执异同不决。吕大防顾梁焘,问谁可,焘曰:‘公久居朝廷,收养人材固多,惟不以爱憎牵于偏听,而以朝廷得人为己任,此所望于公也。’

大防曰:‘苦乏材耳。’

焘曰:‘天下何尝乏材,但贤者不肯自向前求进,须朝廷识拔,则有以来之。立贤无方,不患无人也。’

大防曰:‘须在识别分明。’

焘曰:‘公生明,则识别自然明矣。’

大防善其言,乃立此法。”

“所有这些,四路都走在了前面,吕大防不过凿壁偷光,萧规曹随而已。不过如此一来……呵呵呵,今年的河北四路,又得取一个大彩头了。”

王彦弼笑道:“凿壁偷光,这典故还能如此用?”

王晦大笑:“寓意虽不是这么个寓意,可情状,真就是这么个情状嘛!”

王彦弼也笑:“故而只要不仅提四善,外加十二事细考,我河北四路,想不出头都不行,此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也。”

王晦再次大笑:“辅之倒是学得快,哈哈哈……寓意虽不是这么个寓意,可情状,真就还是这么个情状!”

笑完又道:“河中一开,吏部阙额又多了,以往上件人须二年以上闲居,伺候引见,及至改官,授得差遣,待阙又须一二年。”

“前日有司上奏,只要各是举主足,才行政事有可观。宜及时甄用,令宣力四方,惠养百姓。”

“我大宋以前是冗官,现如今,竟然开始缺官了。”

王彦弼知道王晦的意思,王晦这是在提醒他,如果想要走仕途的快车道,现在就是好机会。

斟酌了一阵,王彦弼还是开口道:“我可没有漏勺那般狡黠,能在广州翻云覆雨,还是想跟在司徒身边,再多学几年。”

王晦满意地捋着胡须:“辅之也历练出来了,这个主意拿得定。看看苏子由,此实似缓而疾之上策也。”

苏辙的仕途,之前在大佬们庇佑下蹉跎了几十年,但是却也因此学习到了诸位大佬们丰富的治政经验。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如今离宰相也不过两步之遥。

王晦又问:“对了,近日司徒却在何处?”

苏油现在对河北四路治政可谓是大放手,真正如文彦博守河北那般,只行监督之事,再也不管理细务。

王彦弼和王寀,一个负责行政,一个负责提刑,还有个高世则负责监察,高公绘负责治安,然后转运副使王克臣在台前,顶级幕僚王晦在幕后。